各项立法容许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
金融领域可以期待的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推出、跨境投资的进一步放开(如QFII/RQFII额度的扩容)、股市上市和退市机制的改革、汇改及利率自由化的进一步推进。在户籍改革方面,推动统一的居民证制度在中小城市将首先加快执行。国企改革方面,笔者关注的焦点是在竞争性行业对民营资本的准入开放以及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方面对于新常态的共识使得政府可以容许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一旦经济滑落出这一底线,对于中国经济的硬着陆的担忧将大大增加,内部引发的争议也会趋于激烈。从目前经济运行的状况看,底部风险不容忽视。尽管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仍然维持在7.4%,但是内需部分(投资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6.6%,是1999年以来的新低。这是11月底央行意外提前降息的一个主要原因。
2014年,政府在防范以上金融风险出台了针对性的措施。具体而言,通过发展直接融资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而降低金融风险过多的集聚在银行体系,健全股市发展为债权向股权转变创造良好的环境,改革地方政府融资机制以控制地方债风险,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放宽楼市政策(在大部分二三线城市取消限购、放宽房贷政策)以放缓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速度。进入2015年,这些举措将继续持续或进一步深化,而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早日打破刚性兑付现象和建立金融机构的破产机制。
11月份的意外降息反映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近期内最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降息(或降准)可能带来的结构性的问题在目前被淡化了。因此,货币政策的执行会更加务实,关注政策效果而不会拘泥于对于工具的选择。货币政策的这一转变将有利于资本市场(股市与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