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算经济账 压力如此大
重算经济账
“每投入1亿元地铁建设资金可以拉动GDP增长约2.6亿元,在这两年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快速上马基建项目一直都是地方稳增长的法宝。”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
作为曾参与过中国第一条地铁修建工作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经常要奔走于全国各城市,为地方的地铁建设出谋划策。“我经常跟一些三四线城市的领导讲,你们建地铁没有多大好处,建成后还要承担运营的亏损补贴,还不如发展地上交通,但这些建议很难真正被地方官员采纳,有的地区已经形成周边几个城市竞争申报地铁项目的态势。”
按照200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城区人口应在300万人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
赵坚表示,这一标准是10多年前出台,当时符合这一条件只有一些特大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但现在符合这一条件的城市已经多如牛毛,这一过时的审批门槛也助长了目前的地铁建设潮。现在发改委设定新的标准,有助于遏制地方地铁建设的无序发展。
某地铁公司运营主管张明(化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铁运营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初期一般是指建成通车后第3年,是“客流的培育期”,地铁建成第一年通常人流量会比较少,到第二、第三年才能形成一定规模。按照发改委的最低客流和资本金等要求,一线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地铁线路都能满足,但中西部一些省份,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项目压力会很大。